英国出版商约稿《上海故事》的启示
(原文来源https://www.chinaxwcb.com/info/563934)
让世界读者了解当代中国,一直是中国出版人的梦想。近日,英国逗号出版社(Comma Press)约中国学者编选并出版《上海故事》,某种程度上为中国出版人如何走近世界读者提供了一个借鉴。
据《文汇报》报道,逗号出版社出版的短篇小说集《上海故事》有10篇,每篇8000字左右。稿费标准是:“发表过的每篇付100英镑版权费,专门为此文集写的并专用于此文集的付200英镑版权费。”内容要求是: “题材多样化,故事性足够强,能折射上海的不同纬度,一定要短篇小说。”
如此来看,逗号出版社对于《上海故事》书稿的字数、稿费、内容的要求没有特别之处,该书只是这家英国出版社近年打造的“城市故事”系列之一。然而,有研究者认为,相较中文版小说版权输出的传统模式,《上海故事》由海外出版商主动提出策划约稿,并自行组织翻译,直接以英文版在当地主流渠道发行推广的做法,值得关注。
国外出版商主动约稿、主流渠道发行推广,是中国出版走出去一直努力的方向。逗号出版社如此而为,在笔者看来,其动因除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影响力外,上海在中国的经济、交通、科技、工业、金融、会展和航运方面的重要地位也是一个因素。
如何向英国读者讲述上海故事?逗号出版社的题材选择颇有新意,选择了出生或定居在上海的10位作家的作品,由上海学者编选成册。从王安忆的《阿芳的灯》、滕肖澜的《星空下跳舞的女人》,到小白的《透明》、沈大成的《阁楼小说家》、蔡骏的《苏州河》、陈楸帆的《出身状态》,再到甫跃辉的《丢失者》、王占黑的《阿明的故事》……“上海人潜藏在日常生活罅隙里的喜怒哀乐”是逗号出版社认为的故事性足够强的上海故事。
由此可以认为,上海人怎样生活、上海人在想什么、上海人在做什么,是英国读者的阅读需求,也是英语世界读者的阅读需求。透过这种需求,一个问题随之而来,那就是中国出版走出去过程中,除需要解决翻译、本土化、内容刻板等问题外,我们还应当关注国外读者的阅读兴趣,而不是仅仅考虑我们的阅读兴趣。
诚然,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、讲好中国故事是个大课题。就传播力而言,如果一味地“我给”,其效果或许不如“你要”好。就此而言,逗号出版社约稿《上海故事》案例给予中国出版走出去的启示值得思考。
- 无相关信息